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回到明朝做昏君 > 第一七八章 帝后情深

第一七八章 帝后情深(1/ 2)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朱由校对沈庭筠厚重的礼遇,自然很快就传出宫去了。

这件事情本身也是瞒不住人的,何况朱由校也没想瞒着。

朝廷上下的官员们都认识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沈庭筠很得陛下的信任。

同时也有一些人知道,这是沈庭筠拿出来的东西让陛下满意了,于是无数人开始打听这份东西到底是什么。

这件事情本身就十分的敏感,现在又出了像这样的情况,自然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虽然这个消息不是谁都有资格能拿得到的,但是星星点点的还是露出去了不少。

引起最大争议的就是关于教导学文这一方面。

反对者他们攻击的点,其实也是朱由校早就想到了的,那就是沈庭筠的这个书院并不是以教导儒学为主的。

沈庭筠的设想里,书院教导了很多学科,甚至还包括法律,这就代表着这里边有法家的东西存在。

虽然现在谈什么诸子百家已经不合适了,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了,但是可以用这个来扣帽子啊。

于是无数人朝着沈庭筠用力气,要知道这个大帽子可是可以压死人的,同时也可以团结读书人对付沈庭筠,同仇敌忾,甚至将来可以把和沈庭筠一起的人全都打上这个帽子。

也有人准备将书院的那些学子也扣上这个帽子。

总之一句话,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在学术界,要将沈庭筠这些人排斥到主流圈子以外,让他们没有一点点生存的土壤。

对于反对者的这种操作,朱由校也没去管,因为有人会料理他们。

玩这一套,朱由校自己并不擅长,反而是徐光启他们更擅长。

果然,徐光启他们很快就开始反击了,无数人开始上题本,开始在学术界发起了“什么是儒学”的辩论。

甚至有人玩起了“什么样的儒学,才是现在的人需要学习的儒学。”

有人高喊出“天下的著作这么多,都是各个朝代人自己著述的。但我们是大明朝,我们需要有选择的去学,不可能把所有人的东西都拿过来学,因为这里面有好有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旗号。

朱由校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心里面大概也明白了徐光启他们要干什么。

这就是摆明了徐光启他们要自己编写教材了,应该是他们几个人一起搞出来的。

这件事情朱由校自己没有提,但徐光启他们还是想到了。

不过对于编写教材这件事情,朱由校还是非常关心的,因为朱由校不可能任由徐光启他们去把他们自个儿的思想灌输到书院之中去。

无论是李贽的思想,还是徐光启的天主教思想,都不行。

大明需要有自己的思想,这个思想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在一定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不过朱由校也知道这件事情还没到自己插手的时候,先让他们互相吵一吵吧,反正到最后也吵不出来什么。

等到事情闹腾到自己这里来的时候,自己再出手也来得及。

朱由校正坐在桌子前面,嚼着蜜饯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陈洪轻轻来到了朱由校的身边,躬着身子轻声的说道:“皇爷,皇后娘娘来了。”

皇后?

这让朱由校一愣,他没想到张皇后居然会到这里来。

不过朱由校大概也能理解小女孩的心思。刚刚结婚,新婚燕尔正是如胶似漆的时候。

说起来自己有两天没过去张皇后那了,小姑娘怕是感到落寞了。

“让皇后进来吧。”朱由校眼中带着笑的说道。

很快张皇后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看得出来她有一些兴奋,似乎还有一些紧张。

见到朱由校之后,张皇后连忙俯身,柔声道:“参见陛下。”

朱由校笑着从龙椅上走了下来,径直来到张皇后的身边,轻轻地拉住张皇后柔嫩的小手,语气温柔的说道:“宝珠你怎么过来了?”

听到朱由校叫自己的小名,张皇后的双颊刷的一下腾起了两抹粉色的飞霞。

有些害羞的看了一眼自家陛下,张皇后咬了咬嘴唇,说道:“妾身看看……看看陛下,陛下这两天都在忙,妾身有些担心陛下。”

朱由校看着张皇后娇羞的样子,笑了笑,然后拉着她的手走到了大殿外面。

他抬头看了一眼外面晴朗的天色,转身对张皇后说道:“今天的天色不错,既然宝珠过来了,那就陪朕走一走。”

对于朱由校的这个提议,张皇后自然是没得说的。

原本她是不应该过来的,毕竟这么过来是有一些跋扈的味道在里面。可是现在大家都是刚刚入宫,争宠和巩固地位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张皇后身为皇后担心自然要多一些。

对于张皇后的担心和顾虑,朱由校是知道的,所以他选择领着张皇后出去转一圈,让所有人都看一看。

这个时候陈洪在一边走了过来,小心翼翼说道:“皇爷,那百工院那一边,奴婢去吩咐一声,告诉他们今天皇爷不过去了。”

说着,陈洪有些歉意地看着张皇后。

这话实在是不该说,现在正是皇帝和皇后你侬我侬的时候。自己来这么一嘴,实在是有些破坏气氛,最关键的是太容易让皇后记恨了。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堡宗别闹美国农业不发达,需要金坷垃朕乃一代圣君女帝:你竟然想当我相父混在洪武当咸鱼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谍影凌云大明:我为朱元璋续命七十年北宋大法官扎纸匠:这是聊斋明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