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驳斥皇帝(1/ 2)
驳倒皇帝,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是在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驳倒皇帝其实并不算很难,毕竟现代的种种思想,早就已经完全解构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那些旧思想早就已经被扫入了故纸堆。
如果有人敢在现代社会以皇帝的方式压人,只会迎来无尽的白眼和一句:“你寄吧谁啊?”
但在古代,可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君权神授有天然的正义性,忠孝被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儿子不能反抗爹,臣子不能反抗君主。皇帝,又被称为“君父”,而当爹的又有几个能耐心地听儿子讲道理?
让皇帝认错,本来就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皇帝出一个罪己诏,都是能记载进史书的事情。
在这个时代,所有的道德准则都是用来维护皇帝的。
违背这一规则,不仅会被皇帝顺理成章地斩首,还会被整个社会规则所唾弃。
如果让楚歌用现代的思想去破解这个副本,那简直不要太简单,直接就能把皇帝给骂得狗血淋头。
但那样并不能通关,只会让自己死得很难看。
因为他扮演的是杨彦,要通关这个副本,就必须站在杨彦的立场上,用这个世界已有的游戏规则去赢下来。
实话说,楚歌并不喜欢这种规则,但可以理解。
现代人不会理解古人的愚忠,但作为历史系的学生,楚歌很清楚一点:在扮演或者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能超出他的时代局限性,不能用后人的价值观和思想去硬套前人,不能要求前人用几百年后的思维去处理问题。
所以,楚歌还是尽可能地在当时的背景下,找到一个他认为最合理的解法。
沉默片刻之后,身穿黑袍的魏昭帝开口了。
“你的奏疏,陛下已经给翰林院的那些大儒们看过了。他们每个人,都已经写好了驳你的话。
“不过,这么多人驳你一人,谅你也不会服气。所以陛下让我前来,不用这些人的话问你,而是要你亲自回答陛下的几个问题。
“你若是有自信,自可当面奏对。若是没有自信,好好想两日,也无妨。”
楚歌平静地说道:“既然是陛下的旨意,该回的卑职自然都会回。”
别看魏昭帝嘴上说得很宽容,但楚歌已经跟他交锋过,知道这个人极好面子,心眼也绝对说不上很大。
如果魏昭帝问了问题而他又回不上来,直接就会被认定为被说得哑口无言,导致副本失败。
所以,不管魏昭帝如何云淡风轻地问出怎么样的问题,他都要迎难而上,必须将皇帝驳得哑口无言,否则都不算成功。
而且,魏昭帝嘴上说的好听,说是因为“不以多欺少”所以才不对杨彦说翰林院大儒的那些反驳,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看过那些大儒们的反驳,觉得这些反驳根本就不足以驳倒杨彦。
因为杨彦的奏疏本身就已经站在圣人的角度将大部分的路都堵死了,大儒们在这个角度上发挥,始终都是在拧着劲,又怎么可能把杨彦给驳倒?
所以,魏昭帝才要从另一个角度来驳倒杨彦。
而这个角度,就是治国之术的角度。
魏昭帝自信,自己执政四十多年,经验远比杨彦这样的一介小官要丰富得多。
这种思路,跟之前王充的办法有些类似,都是不能在大义上驳倒杨彦,所以就尝试着将辩论放在自己的主场。
第一次的时候,楚歌还真的被问得哑口无言,吃了很大的亏。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